母亲自幼多病,自知不会高寿,和父亲成亲后,有了我和弟弟这一双活泼伶俐的儿女,自然百般宠爱
她勤扒苦做,省吃俭用,立志要将我和弟弟送出农门
为了让我们好好读书,她从不让我们做家务,她怕耽误了我们的学习时间
我和弟弟也就心安理得地享受衣来伸手、饭来张口的生活
记得初中时在校寄读,母亲每个星期步行三十余里,给我们送菜
每次放学回家,母亲无论多忙,总是立即放下手头的事,先送上一杯热茶,然后为我们找来干净衣服、打好洗澡水,再忙碌着为我们做一桌好吃的,凡到过我家的同学都羡慕地对我说:“你真幸福
”而当时的我,却不以为然
后来出远门读书了,每次母亲都将我送到县城的客运站,自然行礼都是母亲拎着
每次车开出好远,回头仍见母亲站在那里
我就这样懵懵懂懂地过了好多年,直到母亲去世,我才惊悸地发觉,在母亲的呵护下,我从未自已洗过一次衣服,更不曾为病弱的母亲做过一次饭,甚至扫地的次数,都屈指可数
母亲的死,从来就不是意料之外的事,而我,却从不知要珍惜母亲、体恤母亲
母亲去世时,年仅四十六岁零五个月二十四天
高老师给我们带代数课,就是3X加4Y等于5Z的那种课
她是秦安城郊人,要么哔业于天水二师,要么哔业于天水一师
她当时的年龄应该在18岁左右,但是由于我只有11岁,所以现在想起来,好像觉得她还是很大似的,有时候甚至以为她早已退休了
高老师很怕羞,讲课时动不动脸就红了
她不怎么发火,班上有几个捣蛋的学生,对付他们时她也尽量心平气和
她每天早上和我们一起跑操,她穿着高跟鞋,歪着头,很优雅地跑,像一只梅花鹿,一圈又一圈,我们忘了跑操,常常围观她
她住在教师宿舍最西边,拉着碎花窗帘,窗台上放着一盆花和两摞作业本,给我感觉很贵族
父亲为了让班主任重视我的学习,曾经自作聪明地买了两包烟去看她,适逢她生了病,有人看她,大约受了一些感动,从此以后,对我特别关照,典型表现是每天上课要我起立,回答问题,坐下
如是反复,提问得我有些发疯了
然后,过了一段时间,我不知受了什么启示,开始注意到女性的胸脯和男性的有明显区别
这个道理我很早就懂,可是用怦怦乱跳的心伴着迷离的眼光注意到这一点,证明我的生理和心理发生了进化现象
多么遗憾啊,我迟至11岁上了初一才懂得了这一点,可是大鸟同学,他早在四年级就开始处心积虑透视人家姑娘的胸脯,太不公平了!总之,明白了这一点,上高老师的课我就很有些不自在,盼望着见到她,又极怕见到她
那一段时间,我鬼鬼祟祟的样子像犹大一样,自己都觉得罪不可恕
有时候我装作无意从她办公室门前经过,向里边瞟一眼,如果发现哪个男教师和她在办公室大声说笑,我就会对那个男教师怀恨在心
一个学期下来,凡和高老师有过交往的老师,没有哪个不列入我的黑名单的
高老师在我上高中时调到城里去了,据说现在还任教于秦安县第三小学
她是我严格意义上第一位班主任老师,且待我不薄,我本该常去看她,可是一动这个念头,还是觉得不自在,终于没有成行
固然简直没有什么玩物,但儿童们的痛快一点儿都没打扣头
一到下学功夫,满弄堂里跑的都是儿童,赶快嘈杂了起来,有了很多盼望
女儿童丢沙丘,跳皮筋,踢毽子;男儿童打本人叠的四角,甩元宝,弹色彩斑斓的玻璃球,打陀螺;大师一道跳大绳
夜幕光临的功夫,拉着长调呼儿唤女还家用饭的声响彼起此伏,就跟唱歌竞赛似的,惟有到了这时候,儿童才余兴未尽地散了
马克思把宗教自然称为精神鸦片,对此我们不敢妄加评论,但有一点是不可否认的,这就是宗教为以色列人民带来了无穷的精神力量,使得几代人前仆后继,不懈地追求各自的信仰
人是需要有点精神的,打不起精神,往往是因为没有信仰,缺乏目标
你可以不信仰,缺乏目标
有一首老歌名叫《心愿》,其中唱到“燃烧的永远是热血,不朽的永远是信念
我们对着太阳说,向往不会改变;我们对着长江说,追求不会改变
”现今听来,别有一番新感受
作为华为人,我们认同的是公司的理念和文化,我们向往的是公司和个人的美好未来,我们追求的是产业报国,振兴中华的梦想
有了这种精神和信仰,我们就能够高度团结起来,共同实现目标
公司制定的基本法,其作用就在于此
这次出访随身带了一份基本法,在耶路撒冷突发奇想,基本法对于华为公司来讲,何尝不是一部企业《圣经》
当然我们没有必要对它顶礼膜拜,但公司的每一个人都要认同它,用它来指导、牵引我们的事业,并溶化在我们的整个管理工作中
李浩一:诺贝尔奖的获得是世界范围内对每位经典作家作品的认可
小说家甲说:“宜州小说追求的是我喜欢看到的深刻情感
他是我所讲语言的信徒
”作为一个辛勤工作的年轻作家,他正在这样做
在一个崭新的大时代,您对诺贝尔文学奖或说种族期望?